戊型肝炎(viralhepatitisE,简称戊型肝炎或戊肝)是一种由戊型肝炎病毒(hepatitisEvirus,HEV)引起的自限性传染病,其传播方式、临床表现和预后均与甲型肝炎(甲肝)类似,但黄疽型较常见,主要累及青壮年,一般呈良性经过。但是孕妇感染者病情较重,病死率可高达25%。
[病因学] 1983年,Balayan等人首先用免疫电子显微镜从感染者的粪便标本中发现了HEV。1989年,Reyes等人采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了HEV cDNA克隆,并正式命名本病毒为HEV。HEV是大小为27~37nm的单股正链无包膜的RNA病毒,其表面有许多微小的凸起结构,与HAV的平滑表面明显不同。在氯化铯中的浮密度为1.35-1.40g/cm3,沉降系数为183s。HEV储存于-70~8℃环境中不稳定,液氮中则极为稳定。在酸性和弱碱性环境中较稳定,可存在于肝内胆汁和胆囊胆汁中。研究表明,HEV的基因组长约7.5kb,编码2 400—2 533个氨基酸,由5’端非结构区和3’端结构区组成,5’端和3’端各有一非编码区,其长分别为28bp和68bp。不同HEV分离株间有血清交叉反应,也有交叉保护作用。对易感动物接种某地区分离株,两年后再用另一分离株感染,可获得交叉保护,出现抗—HEV抗体升高,表明存在免疫记忆。因此,推测HEV有多种分离株,但只有一种血清型。
[实验室诊断]
1.特异性检查 免疫学检测指标——HEV Ag、抗—HEV IgG、抗—HEV IgM和HEVRNA等。
2.非特异性检查 肝功能试验。
[结果分析与判断] 可用免疫电子显微镜或ELISA法检测粪便或胆汁中HEVAg,或以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内HEV Ag。但是由于病毒颗粒较少,存在时间短,阳性率不高,难以作为戊型肝炎的常规实验室检测方法。抗—HEVIgM出现和消失均较早,在黄疸后26d阳性率为73%,1—4个月为50%,8个月后全部消失。表明抗—HEVIgM的持续时间较短,可作为HEV急性感染的诊断指标,但存在一定的假阳性。HEV抗原性较弱,实验动物感染HEV后产生的抗体反应不及HAV感染时明显,患者急性期、恢复期抗—HEV IgG阳性率低,血清中抗体存在时间短,这些均给戊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学诊断带来了困难。通常认为,戊型肝炎患者的IgG抗体阳转时间早,几乎与IgM抗体同时出现,而且与IgM抗体相比,具有检出率高和抗体滴度高等特点,因此有理由将其作为HEV急性感染的一项辅助指标。但由于抗—HEV存在时间有争议,故对其诊断意义有异议。抗—HEV.IgG是否存在保护性免疫,目前认识尚不一致。可用RT-PCR法检测HEVRNA,从而早期诊断HEV感染,并对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确证,判断患者排毒期限以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。